职称:教授
邮箱:madeyong@sjtu.edu.cn
研究方向:政治传播、政治心理、公共外交、国家安全、基层治理、历史制度主义

职称:教授
邮箱:madeyong@sjtu.edu.cn
研究方向:政治传播、政治心理、公共外交、国家安全、基层治理、历史制度主义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长聘教授,本科、硕士就读于南开大学,在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获政治学博士。曾在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深圳大学、诺丁汉大学等大学从事教学或研究工作。主要从事政治传播、政治心理、公共外交、中国基层民主与治理等方面的研究,目前重点在政治学、国际关系、心理学和传播学交叉学科展开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与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2020-)。自2012年以来,马得勇教授每年通过网络开展“中国网民社会意识”系列调查并免费公布,相关调查数据已被广泛用于政治传播、政治心理、舆论舆情等领域的研究。
1、博士(Ph.D.)(2001.9-2007.8),政治学,首尔国立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
2、硕士(1998.9-2001.6),政治学,天津:南开大学法政学院政治学系
3、学士(1991.9-1995.6),政治学,天津:南开大学政治学系
1.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长聘教授 2025.8-
2.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特聘教授2023.11-2025.7
3.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2016.10-2023.10
4.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讲师(2007-2009)、副教授(2010-2015)、教授(2016)
5.德国杜伊斯堡大学访问学者(2019.7.1-2019.7.31)
6.英国诺丁汉大学(Nottingham University)当代中国学学院玛丽·居里研究员(兼)(2010.3-2012.3)。
7.天津城建学院(1995.7-1998.6)
期刊论文:
1.马得勇、宋越:“文科教育与公民政治素养:大学生政治观念比较分析”,《新文科教育研究》,2025年第2期。
2.马得勇、陆铭:“公众的社会政治态度稳定吗?——基于两份追踪调查的分析”,《上海大学学报》,2024年第3期。
3.马得勇:“公众对中美关系的知觉与知觉偏差——基于五国网民调查的分析”,《当代亚太》,202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心《中国外交》2024年第8期转载)。
4.Deyong Ma and Ming Lu, “Media Exposure, Political Predispositions, and Conspiracy Theories: Explaining Chinese Beliefs in COVID Origi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SSCI,JCR Q2), Volume 36, Issue 1, Spring 2024, edae006, https://doi.org/10.1093/ijpor/edae006
5.You Yu, Ma Deyong, and Chen Chao, 2024, “Public Trust During a Public Health Crisis: Evaluating the Immediate Effects of the Pandemic on Institutional Trust”,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SSCI,JCR政治学Q1,区域研究Q1), Vol.29, No.1, pp.1-29. https://doi.org/10.1007/s11366-023-09874-y
6.马得勇:“社交媒体中的谣言及其心理机制——基于两个调查实验的分析”,《新闻大学》,2023年第8期。
7.马得勇、黄敏璇:“网络舆论中的态度极化与虚假共识”,《国际新闻界》,2023年第7期。
8.马得勇、陆铭:“公众外交政策倾向的心理根源——基于中美网民外交信念体系的比较”,《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年第9期。
9.马得勇,“政治传播研究要聚焦现实问题,提炼科学理论”,《新闻与传播评论》,2023年第5期,12-13页。
10.马得勇、候为刚:“政治兴趣、媒介信任抑或认知需求?——网民媒体使用的心理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22年第5期。
11.马得勇、陆屹洲:“国外心理学取向的意识形态研究”,《国外社会科学》,2022年第2期。
12.马得勇、黄敏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认知基础——基于中国网民和大学生的实证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第5期。
13.马得勇、陆屹洲:“国家形象形成的心理分析”,《国际政治科学》,2022年第1期。
14.马得勇:“威权人格的起源与演变:一个社会演化论的解释”,《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22年第2期。
15.马得勇、刘天祥:“政治态度的家庭代际传承——基于265对亲子样本的分析”,《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16.马得勇、黄敏璇:“可得性与一致性:认知心理学视角下中国民众民主观再审视”,《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0期。
17.马得勇:“理性至上抑或立场先行?中国网民的信息认知能力与舆论态度”,《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主办),2020年第6期,总第182期,51-67页。
18.陆屹洲、马得勇:“精英与大众双重视角下的当代欧洲民粹主义”,《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
19.陆屹洲、马得勇:“媒体框架效应及其持续性:以中美经贸摩擦为议题的实验研究”,《新闻大学》,2020年第11期。
20.马得勇、陆屹洲:“复杂舆论议题中的媒体框架效应:以中美贸易争端为案例的实验研究”,《国际新闻界》,2020年第5期。
21.Deyong Ma and Orion Lewis, 2020, “Personality, Media Choice and Political Ideology: Explaining Ideological Pluralism in China”, Democratization (SSCI,政治学1区,2021 Impact Factor: 3.339, Ranking: 38/187 Political Science), Vol.27, No.4, pp.527-546.
22.马得勇、陆屹洲:“权力、能动者与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对研究生‘推荐免试’工作的历史制度主义分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5期。
23.马得勇、陆屹洲:“信息接触、威权人格、意识形态与网络民族主义——中国网民政治态度形成机制分析”,《清华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24.马得勇:“历史制度主义的渐进性制度变迁理论:兼论其在中国的适用性”,《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8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19年第4期转载)。
25.马得勇,“匹配效应:政治谣言的心理及意识形态根源”,《政治学研究》,2018年第5期。
26.马得勇、陆屹洲,“国家认同及其变迁:宏观与微观的跨国比较分析”,《世界政治研究》,2018年第2期。
27.Deyong Ma and Szu-chien Hsu,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Electoral Democracy in China: An Empirical Comparative Analysis from Four Counties”, The China Review (SSCI), Vol.18, No.2, 2018: pp.1-31.
28.马得勇、张华:“制度创新中的价值与细节:三个基层民主创新案例的实证分析”,《探索》,201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18年第4期转载)。
29.马得勇、王志浩,“中国的批判性公民及其政治态度”, 载于房宁、周庆智 主编:《中国政治参与蓝皮书2017》第10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174-197
30.Deyong Ma & M. Rosemary Pang, “The Rise and Fall of Electoral Democracy: A Social 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Direct Election Experiments in Local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SSCI), Vol.22, No.4, 2017, pp.601-624.
31.马得勇、张志原:“公共舆论的同质化及其心理根源”,《清华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32.马得勇、王丽娜:“公共舆论如何形成:对网民政治支持的实证分析”,《探索》,2016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17年第3期转载)
33.马得勇:“政治传播中的框架效应:国外的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政治学研究》,201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16年第12期转载)
34.马得勇、兰晓航:“精英框架对大学生有影响吗?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分析”,《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16年第3期转载)。
35.王丽娜、马得勇:“新媒体时代媒体的可信度分析:以网民为对象的实证研究”,《武汉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36.马得勇、王丽娜:“中国网民的意识形态立场及其形成:一个实证的分析”,《社会》2015年第5期。
37.马得勇、张志原:“观念、权力与制度变迁:铁道部体制的社会演化论分析”,《政治学研究》2015年第5期(《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38.马得勇、张国亚:“协商抑或选举:对两种乡镇民主模式的比较分析”,《国外理论动态》,201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15年第11期转载)
39.马得勇:“制度创新如何生成和演进:对乡镇公推直选试验的进化论分析”,《学海》,201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15年第5期转载)。
40.Zhengxu Wang and Deyong Ma, “Participation and Competition: innovations in cadre election and selection in China's township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SSCI), Vol.24, No.92, 2015, pp.298-314.
41.Deyong Ma and Feng Yang, “Authoritarian Orientations and Political Trust in East Asian Societies”, East Asia: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Volume 31, Issue4, 2014. pp. 323-341.
42.Deyong Ma and Zhengxu Wang, “Governance Innovations and Citizens’ Trust in Local Government: Electoral Impacts in China’s Townships”, Japa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SSCI), Vol. 15, Issue 03, 2014, pp.373-395.
	
著作:
独著,《东亚地区社会资本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独著,《中国乡镇治理创新:10省市24乡镇的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本科:政治学研究方法、政治心理学、应用统计学。
研究生:政治心理学研究、政治传播前沿、政治心理研究、计量政治分析、历史制度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