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新:《东京审判的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和规范》
目录序论 问题所在第一节 东京审判论的轨迹一、肯定论和否定论二、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三、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四、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第二节 课题和视角第一章 国际军事审判成立的政治过程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犯处罚构想一、战争犯罪的概念二、凡尔赛条约的战犯条款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犯处罚构想一、盟国领导人的声明和外交当局二、盟国战争犯罪委员会的思想和行动第三节 战时美国的政策决定一、1944年秋天的论争二、陆军部的计划策定第四节 国际军事审判的成立一、国际交涉的局面二、国际共识的形成第二章 对日基本政策的决定过程第一节 对日基本政策的出笼一、有关国家政府和日本问题二、天皇处理问题第二节 对日基本政策的决定一、美国的基本政策二、英联邦和国际审判三、远东委员会的政策决定第三节 法官任命问题和法庭组成国的条件一、美国对法官和检察官指名的催促二、印度的法官提名要求第三章 检察方与辩护方的审判准备第一节 起诉书作成的政治过程一、逮捕嫌疑人与日本的应对二、国际检察局开始工作三、各国检察人员的参加四、起诉书的作成第二节 辩护方成立的政治过程一、日本政府与辩护方二、美国辩护人第四章 公审和国际关系第一节 检察方的举证一、检察方的对立状况二、公审的长期化第二节 辩护方的反证一、辩护方的对立状况二、个人阶段第五章 法官团的权力状况第一节 法官辞任问题一、美国法官的替换二、审判初期的印度法官第二节 判决书作成的政治过程一、法官团的对立状况二、英国的作用三、多数意见的成立第三节 帕尔意见再考一、帕尔意见的特质二、英国和印度第六章 围绕判决的政治力学第一节 多数判决的结构和反响一、判决的特质二、判决的余波第二节 判决咨询会议和有关国家的政府一、个别意见和美英的立场二、各政府的意见陈述第三节 美国最高法院和东京审判一、人身保护令的请求二、最高法院的结论第七章 战犯审判终结的政治过程第一节 照准纽伦堡审判后一、作为参照基准的德国占领政策二、国际环境的变动与政策转换第二节 照准后东京审判一、“国际审判”和“后续审判”二、战犯审判终结论的涌现三、作为幻影的“国际”审判第三节 远东委员会和战犯审判终结一、《FEC314》与各国政府的利害二、决定和执行第八章 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与规范第一节 东京审判的影响一、国际军事审判成立的各种力量二、抑制战争的法律效果三、审判的心理效果第二节 结论文献资料被告简历后记缩写语一、机构缩写语二、引用文献缩写语础参考文献人名索引译后记内容概括 日暮吉延著的《东京审判的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和规范》是广泛使用多国军政档案等一手资料围绕东京审判中的国际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空白的力作。作者通过所设的国际政治中的“规范”(法律)和“权力”(政治)的相互关系这一分析框架,在第一部分中考察了从两次世界大战到1946年开庭的政策立案过程,通过第二部分论证了从开庭到1948年判决的政策执行过程,在第三部分集中分析了对日战犯审判的终结过程。对东京审判过程中盟国的相互关系及各自的作用、各国间的竞争与合作及各国政府间的利害和政策等进行深入剖析,也是本书另一重要的独创之处。日暮吉延著的《东京审判的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和规范》旨在分析围绕东京审判及战犯审判的国际关系,弄清审判的政策意义。东京审判研究就如上节所述,比起数量的积累,在分析的深度和水准等质量方面显得比较落后。造成这个现状的根本原因,主题自身难以处理姑且不论,也可以认为与先行研究的分析视角有很大关联。因此,本书的课题和视角的设定,都分别针对以往研究中的问题点。先行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是,虽然以已知的事实为依据,但却让人意外地没有找出基本的事实问的关系。先行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是,仅仅基于意识形态而强调“肯定”或“否定”的单一论点。此外,先行研究的第三个问题是,由于将审判的盟国和被审判的日本的对立结构作为前提,盟国各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个分析视角经常是缺位的。作者译者简介 作者:(日)日暮吉延 编者:程兆奇 译者:翟新 译者:彭一帆日暮吉延,1962年生,1986年立教大学法学部毕业,1993年立教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修完退学,2000年获学习院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鹿儿岛大学法文学部教授,现任帝京大学法学部教授。研究方向为日本政治外交史、国际关系论。主要著作:《东京审判的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和规范》(木铎社2002年,获吉田茂奖)、《东京审判》(讲谈社2008年,获三得利学术奖)等;主要译著:阿诺德·布拉库曼:《东京审判——另一个纽伦堡》(时事通讯社199年)等。翟新,男,1953年生,日本庆应大学法学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近代以来的东亚国际关系和日本政治外交。主要著作:《东亚同文会和中国》(庆应大学出版会2001年)、《松村谦三集团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战后日本的对外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等。彭一帆,1986年生,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管理博士生。2009年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电子系。2010年进入上海交大攻读国际政治,2012年开始攻读博士课程。2013.9—2014.9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赴早稻田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联合培养一年,留日期间主要研究领域是南京国民政府与东京审判、日本近现代外交史以及日台关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