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非营利组织筹款专业化沙龙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新建楼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第三部门研究中心主任徐家良,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助理研究员田园,联劝公益基金会总监王菲,方德瑞信合作发展高级经理康芸,北京亿方公益基金会冯雪以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和从事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等参加本次沙龙。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张煜婕主持本次活动。
本次沙龙由北京亿方公益基金会发起,主题为非营利组织筹款专业化:如何利用劝募信息引导个人慈善捐赠选择?北京亿方公益基金会从2013年起一直重点关注和资助公益研究和社会企业,2016年亿方发起了公益青年研究人才支持项目——菁莪计划,通过为期三年,每年十万元的研究经费的资助,促进青年研究人才对社会议题的关注与实践。本期沙龙的主讲人田园是菁莪五期伙伴。
田园首先作筹款实验主题分享,介绍筹款的内涵与外延以及筹款实验的趋势,并分享三个实验主题:主题一为捐赠者相似性实验研究,主题二为非营利组织管理费用实验研究,主题三为政府和非营利合作模式实验研究。田园介绍自己所做实验的研究背景和研究设计,并得出研究结论:她认为匹配捐赠者间相似度,并不总能提升劝募信息的效果,当相似度过高时,可能会适得其反;非营利组织面对饥饿循环困境,可以采取更加主动而非规避的筹款策略;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合作过程中,非营利组织主导决策会降低公众的捐赠和志愿意愿。
徐家良随后进行专家点评。他厘清“捐赠”和“劝募”两个概念,认为捐赠指个人将金钱捐出,劝募则是专业的组织劝说他人将钱捐出用做项目中,两个概念有不同的行为逻辑。此外,徐家良认为无论慈善组织规模大小,都需要人员、房租、项目运行等成本,这是慈善组织收取管理费的合理性所在。只有直面成本问题,合理规划管理费,让公众接受非营利组织运作费用,非营利组织才能在公益慈善的路上走得更远。
王菲认为本次主题实验分享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缓解筹款人与捐赠者之间的矛盾,对筹款工作大有助益。王菲从个人筹款工作经历出发,以一个鸡蛋的暴走活动为例,介绍筹款过程中捐赠者具有相似性,在日益网络化的社会中,消费者更容易相信同行的认可,如何利用同行网络是非营利筹款成功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康芸认为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关注业界口碑和公众对组织评价,因而非营利组织需要让社会相信捐赠的价值。非营利组织筹款需要确定筹款目标和目标人群,好的筹款产品包装文案具有四个共同特征:有吸引力的名字、有力的图片、有说服力的故事和明确的行动号召。
圆桌讨论环节,与会人员围绕政府和非营利组织间合作模式中有哪些维度可能对社会捐赠产生影响?筹款实践中应该如何操作?等问题展开讨论,大家各抒己见,讨论氛围十分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