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国务青年教师热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发布时间:2025-07-17 浏览量:73

2025年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时隔十年,中央再次举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会议指出,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会议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分别是: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的青年教师们纷纷结合自己的研究表达了学习体会。



贾 开     国际关系系副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我国下一步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讲话指出要“增强城市政策协同性”,更是在当前已有城市工作成绩基础上的又一次重大提升。举例而言,智慧城市在过去几年里已成为绝大部分城市的“标配”,但停留于信息化系统建设肯定不是智慧城市的全部内容和“初心”,要使“智慧”服务于人民、让人民需要引导“智慧”的方向,才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而这无疑需要跨政策领域的协同。也正因为此,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中国的城市发展将呈现出新的面貌与新的机遇。


赵 吉     比较政治系副教授

正在成渝调研期间,学习到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备感振奋。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作为高校青年教师,我将继续扎根城市田野为学术生命线,在人民城市的生动实践中淬炼真知。

会议擘画的七大任务,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天然沃土。今年暑期我们正在以国际大都市平安建设为主题展开调研,为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将更加积极地于社会治安防控与民生服务的交织实践中,提炼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独特路径;在人民主体性与风险防控的辩证统一中,分析韧性城市的平安创建举措。唯有立足本土实践的田野调研,方能回应“中国之治”的学术需求。

践行会议要求,青年教师也当坚守“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学术伦理。以田野深蹲剖析治理真相,用扎实调研替代空洞对策;以人民城市为价值尺度,在扎根研究中锻造服务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真学问。


张志原     比较政治系助理教授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正值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的关键转型期,城市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会议既总结提炼了近十年来各地在城市治理中积累的创新经验,也进一步为未来的城市治理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方面,是建设“人民城市”,会议强调要“用好市民服务热线”,围绕市民诉求创新治理机制,来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体现出鲜明的务实回应导向与人民本位;另一方面,是建设“智慧城市”,强调“便捷高效”与统筹协调。这两大方向相辅相成,共同为探索一条更科学、更精细、更具回应性的中国特色城市治理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清晰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指引。


陈一帆     公共行政系助理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7 月 14 日至 15 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我国历史上共召开过 5 次全国性的城市工作会议,其中仅 2015 年与本次会议是以中央名义召开的。一方面,本次会议延续了 2015 年 “大力推进” 棚改的政策脉络,并未出现政策层面的 “急转弯”;另一方面,此次会议以 “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 为核心,将重心放在 “存量提质增效” 而非增量扩张上。该次会议既拟定了未来城市发展主线,也彰显了从 “量” 到 “质” 的发展理念升级。城市发展进入稳定期,更需要精细化的治理和对既有资源的高效利用,“不搞大拆大建” 的导向,既保护了城市的历史文脉与烟火气,也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让城市发展真正回归以人为本的核心。


向 晨     公共经济与社会政策系助理教授

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深刻揭示了我国城市发展正经历一场从“外延扩张”到“内涵提质”的根本性范式转换。会议将“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与“韧性城市”并举,体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减缓”与“适应”两大核心议程的深度整合。前者聚焦于通过“减污降碳”优化能源结构与产业布局,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性、根源性策略;后者则通过强化基础设施与应急体系,构建抵御极端气候事件的“安全冗余”,是应对气候变化冲击的即时性、保障性策略。二者的统一,标志着城市环境治理从单点应对走向了系统性风险管理。同时,“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的提法,是对传统环境治理“碎片化”倾向的深刻反思。它要求政策制定必须超越单一部门、单一目标的局限,探索一种能够实现多重效益的整合型治理模式。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