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国务学院研究生参访上海公益新天地感悟公益实践与历史传承

发布时间:2025-10-23 浏览量:128

10月17日,本学期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徐家良教授讲授《非营利组织研究》课程,作为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安排20余名研究生走进上海公益新天地园区,沉浸式探访公益事业的发展历程与实践成果,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深化对社会组织理论与实践运作的认知。

参访首程,园区工作人员以1911年始建的老门楼为切入点,梳理园区百年公益脉络。从陆伯鸿先生秉持“上帝有好生之德”理念参与创办“新普育堂”开始,到20世纪20、30年代远东最大的留养类慈善机构,再到后来的“上海市育儿院”,以及2010年市民政局酝酿筹备公益新天地项目。工作人员还介绍了当前展馆情况——福利彩票中心已撤出、民政博物馆暂闭,目前仅社会组织展示馆对外开放,让同学们对园区的“前世今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学们走进社会组织展示馆。馆内聚焦三大板块:弱势群体帮扶领域,“鸡蛋暴走”14年筹集超1亿元惠及154万儿童,“温暖三宝”搭建东西部爱心桥梁;心智障碍与残障人士融入领域,“无声咖啡”由听障人士运营,孤独症儿童服务通过徒步训练提升社交能力;青年参与社会治理领域,“青年智库”项目每年招募青年设计社区治理方案。实物模型、互动盲盒与扫码故事,让公益成果可触可感。

同学们来到上海市黄浦海燕博客公益发展中心,这是一个民办非企业单位。理事长兼党委书记段利丽围绕平台定位与实践展开介绍:作为服务白领青年、新社会阶层人士的重要载体,海燕博客以“社团为纽带、活动为抓手”,打造“鸡蛋暴走”“阅读大会”等30余个品牌项目,19年来链接数十万人,还首创社区AED急救应用等项目,其“联盟+项目”模式与微盈利探索(文创网店、义卖),让同学们看到公益平台的可持续运营路径。

参访最后一站,上海美丽心灵社区公益基金会,这是一个非公募基金会。美丽心灵机构的理事长马莉分享其公益实践核心——“螺蛳壳儿童空间改造计划”。该计划源于上海儿童阅读指导中发现的困境:部分孩子居住环境昏暗狭小、亲子关系紧张,导致阅读习惯难维持。项目不仅通过科学布局改造居住空间,更配套三年心理关爱与家庭支持,还依托“公益人才计划”拓展至西北、西南地区部分偏远省份。她还介绍了机构全职团队与志愿者管理模式(专业志愿者需心理学专家推荐,爱心志愿者负责协调),以及通过社会捐赠、企业支持与义卖缓解资金压力的做法,强调公益项目“重效不重量”的原则。

通过本次课程社会实践让研究生们将公共管理社会组织理论与公益实践深度结合,既见证了上海社会组织的发展历程,也感受到公益力量解决社会问题的温度,为未来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撰稿摄影:王风扬 谢慧仪)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