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向善而治”青年学人论坛暨第四期“国是校友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办。“国是校友论坛”是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为以校友为主体的系列论坛,本期论坛以“向善而治”为主题,探讨社会组织与慈善事业、社会组织改革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基层治理与社会发展、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刘帮成教授主持开幕式。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为论坛致辞。周承指出,邀请专家学人与青年校友共话发展,既是思想碰撞的平台,更是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桥梁。希望青年学人做“向善而治”的理论探索者,希望校友群体做“向善而治”的实践推动者,希望学界与实务界做“向善而治”的协同合作者,希望论坛平台做“向善而治”的成果传播者。
	 
 
台湾昆山科技大学丁仁方讲座教授作主旨报告,他从“不可治理性”的视角检视台湾基层治理的挑战,指出西方治理理论与台湾本土实践存在巨大落差,并针对利益超荷以及人民团体组成及都会城乡差异,说明不可地方治理性对台湾地方发展的影响。
	
 
主题一:社会组织改革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该主题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研究员张其伟主持,三位嘉宾围绕社会组织领域的最新治理与合作进展进行分享。黑龙江省民政厅二级巡视员、社会组织管理局原局长陈阵博士提出通过创新实施社会组织法定代表人约见、公示和集中述职三项制度,实现党建工作的正向嵌入和反向形塑,构建社会组织党建在地化和社会化的实践经验。吉林省民政厅党组成员(挂职)、民政职业大学培训部(继续教育学院)主任孙钰林教授从不同时期的社会组织与人才评价体系,剖析社会组织在人才评价中的功能,以期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吴磊通过理论梳理,探讨中国非营利组织合作研究在理论本土化、风险维度拓展、数字赋能与制度创新及多元学科方法应用的未来方向。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马庆钰在点评中强调党建形式应适应社会组织的特性,探索灵活、务实且注重实际效果的党建模式。浙江师范大学法学院应小丽教授建议深入挖掘党建引领促进社会组织功能提升背后的原因、社会组织各层次合作如何结合等问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编辑部王祎指出文献综述中可以将中西方理论与实践进行对比,以丰富综述深度。
	
主题二:社会组织与慈善事业
该主题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研究员张其伟主持,三位学者聚焦慈善募捐、社会组织协商、慈善信托等本领域前沿议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赵文聘提出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互联网慈善多元主体共同在场,构建标准化规则、高效协同的数据共享与生态共建。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赵挺基于实证考察,提出公共服务与政策影响功能分析框架,将社会组织协商划分为四种实践模式类型。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苑莉莉探讨慈善信托如何通过其独特的造血机制实现慈善资产的有效生产与再生产,以促进公益慈善的可持续发展。
在点评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吴玉章指出研究需提升理论深度,将具体现象进行概念化、类型化与机制化深度探讨。湖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小进提到需进一步探究在公益慈善领域如何构建共同体意识和培育共同体精神。《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编辑部王祎强调案例分析应超越简单的叙述与行业报告模式,深化理论总结,提炼学术语言。
	
主题三:基层治理与社会发展
该主题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研究员田园主持。四位学者围绕基层治理中的典型现象与症结展开分析。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朱志伟剖析苏南地区G区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高投入低成效绩效悖论现象,将其归因于制度逻辑博弈困境、资源适配断裂及服务网络复杂涌现。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薛美琴以西安R促进会为例,剖析政社合作从项目化到社会化再到专业化的演化过程。中共成都市委党校讲师王昱晨基于某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治理的政社互动逻辑,提出“情境-结构-效应”分析框架和“嵌合型治理”概念。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助理研究员张圣阐释信托制物业模式拓展社区社会资本的内在机理,提出互益共同体的三角逻辑框架。
点评环节中,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李德国教授强调应注重分析框架中概念的内部逻辑关系及其与现有评估框架的区别,挖掘概念时也要进行竞争性探讨。黑龙江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卢元昕教授建议论文题目要充分凸显研究的意义和紧迫性。《上海行政学院学报》副编审矫海霞提出文章结论部分应呼应分析框架,并强调标题的问题意识。
	
主题四: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
该主题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助理研究员张圣主持,四位学者关注社会领域多方面的创新实践。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汪锦军阐述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社会组织信用建设的概念构成,界定社会组织信用的独特功能与价值。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研究员张其伟揭示中国社会组织跨部门监管在规则制定、主体参与、执行落实及内在逻辑上面临的挑战与实践创新。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师卢永彬分析经济类行业协会党组织工作的嵌入逻辑与成效。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张文娟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探讨中国企业出海中的社会治理参与与“共同体”意识树立。
浙江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应小丽在点评环节肯定上述文章的研究潜力,指出论文题目要有冲击力并能体现文章的亮点和论点、文章应厘清概念内涵等建议;《上海行政学院学报》副编矫海霞审强调论文在探讨不同机制时,应理清其内在逻辑关系与层次结构,以增强分析的条理性与说服力。
	
	 
 
最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教授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论坛不仅有助于研究选题的调整与灵感激发,更有利于跨校、跨地域学术合作网络的搭建。